多宝体育-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 DUOBAO SPORTS邓兆安 五十年前的高中生活
栏目:多宝体育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:2025-08-23

  多宝体育,多宝体育官网,多宝体育平台登录,多宝体育下载,多宝体育网页,多宝体育app,多宝体育试玩,多宝体育入口,多宝体育注册网址,多宝体育登录,多宝体育靠谱吗,多宝官网,多宝网址,多宝真人,多宝电竞

多宝体育-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- 多宝体育APP下载 DUOBAO SPORTS邓兆安 五十年前的高中生活

  宽阔的校大门,笔直的沙土路,参天的柏杨树,浓荫下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教室、宿舍依次铺展开来……好美的校园啊!能够有幸成为这所1958年建校、曾培育出无数英才的学校的新生,我的心里油然产生了一种自豪感、光荣感。学校本级共招收了四个班级,每班约50人,加上七四级的四个班,在校生合计400余人。由于大部分村庄距学校较远,除附近几个村的学生实行走读外,其他同学均安排在学校食宿,学校实行统一管理,我们就此开启了崭新的校园生活。

  至今我清楚地记得,住校的第一个清晨,天刚蒙蒙亮。“铛、铛、铛!”节奏感很强的早操铃声瞬间响彻整个校园,还在梦乡中的我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,迷迷糊糊地边穿衣服边向班级门口跑去,也有的同学因行动拖沓而迟到了,还有极个别的同学怎么招呼也没有爬起来。各班集合到学校东侧的体育广场列队跑操时,很快原形毕露:有的班级人数较少,步履不整,松松垮垮,与团结、紧张、严肃的操场氛围格格不入。校领导站在高处巡视,跟随其后的班主任老师们深感无地自容,其中包括我们七五级四班的钱美德老师,她刚跑完早操就对班干部丢下了一句话:“马上整改,下不为例。”

  知耻而后勇。钱老师径直来到了我们早自习课上,出乎意料的是,她没有一句严厉的批评,而是走下讲台,亲切温和地说:“同学们,跑早操可不是简单地跑跑步的问题,而是与在座的每个同学的智力开发、身体发育和增强集体观念等方面都密切相关,会让你们受益终生啊!”钱老师饱含深情的一席话,拨动了全班同学的心弦,几位表现不佳的同学竟自觉地站起来作检讨:“钱老师我们做错了,给咱们四班抹黑了,今后请看我们的行动吧!”透过钱老师秀美的金丝眼镜,我分明看到了她欣慰中带着期盼的眼神。

  下午快4点了,操场上依然热气腾腾,周边的杨树上蝉歌嘹亮,此起彼伏,像热情的观众在不停地鼓掌加油。同学们以坚强的毅力,专心致志地学习正步要领。此时,杨雪林教练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,随着一声高亢激昂的口令:“稍息——立正!”“正步——走!”身材挺拔、目光如炯的他,迈脚向正前方踢出,两腿绷直,脚尖下压,摆臂自然,节奏协调,一气呵成……那种革命军人特有的威武雄壮和独特神韵,展现得淋漓尽致,这一幕惊呆了参训的所有同学。

  啊!原来正步走是如此壮美震撼,太令我们羡慕了!同学们不由地发出了心中的感慨,也更加激发了投入军训的极大兴趣。杨教练以他扎实的功底和经验,细致地讲解了每个动作的标准要求,如向前踢腿要达到75厘米,脚掌与地面要平行,离地面25厘米,还有摆臂的具体尺寸要求等等,他边讲边示范,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正步走的深刻理解。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,同学们仍围拢着杨教练问这问那,直到傍晚回到宿舍后,才感到浑身疲软,一头扎到了床铺上。一会儿,宿舍里发出了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噜声,我这个平日睡觉比较容易惊醒者,也很快融入到了鼾声大作的队伍中……

  第二天,同学们双腿如灌了铅般沉重,但到了下午又咬紧牙关出现在了训练场上,一遍一遍地练习着正步走。女同学们也不甘示弱,走起正步来英姿飒爽,充分表现出了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英勇气概。身材挺拔、责任极强的李浩正老师,挨个班级督察,发现问题,及时更正。就这样经过十多天的不懈苦练,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正步走的步骤要领,而大家的脸颊却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,胳膊上脱起了一层层薄皮,对此同学们毫无怨言,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定。

  在庄严的广场上,杨教练首先向同学们深情讲述了“拼刺刀”课目在我军历史上的特殊作用。他坚定地说:“拼刺刀是练就军人气质的独特方式,也代表着军人的血性和担当,因此掌握刺杀技术、锤炼意志品质对个人成长会大有帮助。”话音未落,他紧握步枪,两眼一瞪,发出威风凛凛的口令:“预备用枪”“突刺——刺”“向左——刺”“向右——刺”“垫步——刺”……共16个招式,一一亮出,干脆利落,让同学们进一步大开眼界,对平日不显山不显水的杨教练更是刮目相看,敬佩至极。

  1976年的金秋时节,学校的体育广场上红旗飘飘,锣鼓喧天,人声鼎沸,来自国家和各省市体育部门的领导和各界人士齐聚西由,隆重出席全国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现场会开幕式。上午九时,开幕式在千名幼儿精彩表演的“小松树”节目中拉开了帷幕,接着我们的刺杀操表演登场了。我们身穿军装,肩扛步枪,迈着雄壮的正步,高呼着“提高警惕,保卫祖国”的口号,铿锵有力地迈入了广场,引起了观众的热切瞩目。当听到杨教练“预备用枪”的口令后,同学们快速地将枪端握在胸前。“突剌——刺”,随着一声爆发式的口令发出,同学们血性迸发,连续跨步向前方猛刺三刀,“杀、杀、杀!”只见刀刃闪闪,吼声震天,恰似一场激烈的白刃战,每位同学都展示出强烈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状态,博得了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。

  校内的小菜园成为当时我们劳动实践的“第一战场”。加上教职员工及学生,当时每天食堂就餐的人数达460多人,需要大量的时令蔬菜。为了减轻师生们的经济负担,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,学校在校园的东、西两侧开辟了三亩多地的小菜园,由校总务处负责,利用学生的劳动课或课后进行栽培管理,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,不用再外出采购。今年已85岁高龄、曾在校总务处工作的唐云增老师十分感激地说:“你们七五级的同学为种好小菜园没少出力,功不可没啊。”

  那时,每周的劳动课起码有两三节,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小菜园里度过。一年四季,压茬种植,主要有黄瓜、西红柿、茄子、菠菜和土豆、萝卜、介根、大白菜等20多个品种。每到收获时节,瓜果满枝,青菜遍地,煞是诱人。同学们除了每周回家带几瓶咸菜、蟹酱外,有经济条件的,每天午餐花2分钱订一份热菜,虽然清汤寡水(整个盛菜的水桶上面仅漂浮着几片薄薄的肥肉),但仍然吃得津津有味,因为这里面渗透着每位同学艰苦劳动的滴滴汗水。

  在种植过程中,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挖厕所、沤绿肥这项最脏最苦的体力活。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,厕所里苍蝇飞舞,臭味熏天,令人作呕。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作业,对每个同学从心理上、体力上都是很大的挑战。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徐秉铎、劳动委员施加智总是身先士卒,带着一群身强力壮的男同学,下到离地面三四米高的粪坑旁边,用一根长长的木棍绑着特大号的水舀子,伸到粪坑里一勺一勺地向上提拉,浑身上下溅满了粪便,大家全然不顾。又将备好的杂草、树叶与粪尿搅和在一起,最后抹上一层泥巴封闭起来。待两个多月沤制成肥料后,同学们再用小推车或肩挑箩筐送到每块小菜园地里,滋养着各种瓜蔬茂盛生长,收获满满。菜园常年所需的肥料,全是同学们不怕脏累,就地取材,变废为宝,既为学校节省了不少支出,也提升了同学们对厉行勤俭节约重要意义的认知。

  除了沤制肥料,每年的翻地保墒,也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。由于小菜园是在一块丘陵地上改造的,地下布满了干沟石,给同学们增加了翻地的难度。老同学盛作江回忆说,每次翻地不仅要消耗大量体力,手上也常常磨出一个个水泡和血泡,疾痛难忍,大家就用手挤破或针头挑开,待积液流出后,又挥锨干起来,真是轻伤不下火线。小小菜园,成为了校内劳动的“火热战场”,它不仅使我们近距离学到了有关栽培蔬菜的技术,也在繁重的劳动中磨炼了稚嫩的双手和永不服输的信念。

  为适应毕业后回乡务农的需要,学校在距三华里的迟家村选择了一块三亩半地的农田,作为种植试验基地,每年主要轮种小麦与玉米,从播种到收获的所有农活,均由学生们来承担完成。脸色黝黑、富有农技教学经验的盛延龄老师作技术指导和调配管理,这里很快成为校外以劳育人的“第二战场”。老同学邹文臣是当时试验小组的学员,他说在小麦的分蘖、拔节、孕穗等阶段,在盛老师的悉心教导下,他有幸参与了浇水和记录小麦生长变化的全过程,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。他深有感悟地说:“虽然在田间劳动实验非常辛苦,但能够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知识。再苦再累,也值得!”

  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年秋季,试验基地的玉米进入追肥的关键期。学校临时调度我们四班、二班的同学组成送粪突击队,两人一组一辆小推车,两边的偏篓装满了肥料,约有二三百斤,一名同学负责推小车,另一名同学在前面拉车。学校东面的砂土道有百米长的上坡路,两人互相加油鼓励,双脚用力蹬地,一鼓作气向上冲。登上高坡后,已是大汗淋漓,气喘吁吁,但仍不敢松懈,又一溜小跑往前奔,就怕落在其他同学后面。狭窄的小路上,人们的加油声、奔跑声和小推车的“吱吱声”合奏成一曲曲美妙动人的劳动之歌,飘荡在一望无垠的青纱帐中……我参与其中既深切地感受到了繁重劳动的艰苦滋味,又体验到了集体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成就感。

  1976年暑假后,学校重新调整了教学重点,设置了通讯班与农化班、机电班与数学班。同学们轮流深入到各生产大队、西北洼工地和工厂企业进行实习锻炼。自此,学校根据形势需要,开辟了更为广阔的“第三战场”。分批组织学生实地学习土地丈量、绘制平面图、采访写作、农作物杂交和农用拖拉机、机械制图、车工钳工等各类专业技术,尤其在县台钳厂、造船厂、农机三厂、焦家金矿和公社拖拉机站实习的同学,基本上与工人师傅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不仅初步掌握了走向社会所需的技术本领,还从师傅们爱岗敬业的模范行为中,深刻体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在心灵深处注入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。

  岁月如梭,一晃50年过去了,当我再次回到心心念念的母校时,仿佛又听到了操场上齐刷刷的跑步声、震耳欲聋的刺杀声、生产劳动的号子声,声声入耳,浮想联翩,是那么的熟悉,那般的亲切,那么的激动人心。虽然那段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实行的“教改”,将正常的基础文化中断了,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被安排在生产劳动一线,导致文化基础薄弱,但不可否认,我们还是从学农、学工的经历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,许多同学因此终身受益。高考恢复后,教学秩序才完全恢复。